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发布日期:2019-06-05
回归教育的初心,无非是传承文化,不仅是知识文化,还有传统文化、人文文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鲁迅也说:“教育植根于爱。”
如何做好情感联接
对于线上教育来说,冰冷的互动始终是一大症结,针对这个难点,线上教育的未来之一就在于如何做好情感联接。老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是学生提高成绩的必要前提,学生喜欢老师,认可老师,进而认可这个老师传授的课程。事实证明,确实会有学生因为一个老师而喜欢一门课或者讨厌一门课,这就显得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尤为重要,第一面的眼缘会直接导致接下来学生对老师的回应。我们以后也会从这个点出发,做好老师和学生的情感联接,取得学生信任之后再去灌输知识及正确人生观还有价值观等。
如何重构教育框架
教育是大国之根本,大国之必须,纵观源远流长的教育发展历程,从孔夫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到陶行知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是在或多或少达成一些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为了搭成更完善、更稳固的教育框架,线上教育的未来之二就在于如何重构教育框架。线上教育是让学生享受公平的优质教育,一方面减少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另一方面也是为教育减负做努力。
在线教育的发展不止一二线城市,即使在贫困的山区,也渴望得到知识的传播,文化的魅力。教育框架重构的设计从微观、中观、宏观出发,微观是课时级,也就是目前传统教育的大行之道,中观是单元级,将所学内容打乱重组按照模块板式逐一击破,宏观则是从课程级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公,同时也是获取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要按照学生的角度确定课程类别,制定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操。同时,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地方学校或者机构也可以开发适应本地区、本校、本机构特点的地方课程。除了课程方面的重构,教育框架还必须重新架构上课的主被动角色转换,通过互联网达到教育框架的变革。
终极目标
总而言之,线上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让所有学生接受最好的无差别教育。线上教育的未来空间是一片有待开发的大海,给未来的教育一个可预见的光明前景是我们当下的首要任务。
相较于线下教育,线上教育在释放老师资源的同时也极大地释放了学生的资源,随着创新和新想法的加入,线上教育的生产模式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市场化程度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在产生着革命性的转变。就像刘畅所说:“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渗透,是一场社会性的变革,每个人都身处其中,重要的是要有一批人去不断尝试,在这样一种全新的社会文明之下推动历史车轮的滚动。”
Copyright© Reserved 2022 版权所有:上海名家教育进修学院 Power by DedeCms
电话:021-65166129 校址:上海市虹口区东体育会路390号行政楼12楼 招生负责孙老师:15901804179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创造财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